查看原文
其他

投资应避免的21种负面清单思维(5)| 罗马大道分享(3)

王冠亚 罗马大道青训营 2019-06-27

编者注:

罗马大道是一个分布式研究计划,因此内部共享是重中之重。第三篇推送的文章来自王冠亚,他思考了投资应避免的21条负面清单思维,总共分为5次推送。文末也有王冠亚的微信订阅号,欢迎关注。*注:作者原计划分为7次推送,后来5次即完结了。今天是完结篇,感谢您的持续关注!作者王冠亚,罗马大道商业分析师青训营第一期学员。毕业于武汉大学金融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MBA,现任某股权投资公司副总经理。

文/王冠亚

第115篇推文,全文3801字,阅读时长约11分钟

1

清明节是缅怀亲人的节日。除了祭祀故去的先人之外,希望我们也能多陪陪在世的亲人长辈,尽量不留遗憾。写完这一篇,我们的负面清单思维系列就告一段落了。

 

16.赢家诅咒

 

假设某一特定的土地(或其他商品及资产)存在很多种投标价格,且投标者们对土地价值的估计基本上都是正确的,如果每个投标者的报价皆是他对土地价值的估计,那么,最高报价者通常很可能就要为这块土地支付超过它所值的价钱。

 

赢家诅咒即是指这样一种现象:拍卖的赢家大多是事实上的输家。我们可以看看央视“标王”的例子: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各家企业争相在央视砸下重金,抢夺“标王”的桂冠。1995年孔府宴酒的中标金额是0.31亿元,2015年翼龙贷花了3.6951亿元,才拿下“标王”称号。翼龙贷是一家P2P企业,董事长是王思聪。荣登“标王”宝座的企业当然有好企业,比如茅台,但大部分“标王”很快就变成了“倒王”。

 

《大败局》里讲述的秦池酒、孔府宴酒、爱多VCD,刚中标的时候意气风发,洋洋得意,事后莫不追悔莫及,惨淡收场。

 

出现“赢家诅咒”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种:一是盲目自信。赢家过于自负,总认为自己比市场上的其他参与者判断更为准确,而且求胜心切,志在必得。二是信息不对称。竞拍者不知道标的物的真正价值,所以只能靠主观猜测,出现判断失误在所难免。

 

股市的“赢家诅咒”发生在牛市中后期。这个阶段,没有坏消息就是好消息,参与集中竞价的人群进入了集体狂欢的氛围。随着赚钱效应的凸显,越来越多的资金跑步进场,以高价从他人手里买得筹码。

 

做投资应该有佛家的心态:人取我予,人弃我取。大家都抢着要股票的时候,你就卖给他们呗;等大家都在恐慌性抛售时,你再收回来。长期下去,不赚钱都很难。

 

17.盲人摸象

 

德国有一个关于“仙鹤送子”的传说:

 

1965年-1987年,德国仙鹤配偶的数量下降。与此同时,德国的人口出生率也呈现同步下降趋势。如果画出两者的数量变化曲线,几乎可以完美地重合在一起。于是,人们相信,仙鹤送来了婴儿。

 

这当然只是一种巧合。两者之间几乎不存在任何逻辑上的关系。但是,人们看到了婴儿数量的下降,正好又看到了仙鹤配偶数量的下降,于是想当然地把两者联系到了一起,并人为地赋予了它们之间的因果联系。

 

我称之为“盲人摸象”。即你恰好看到了什么,你就笃定认为是什么。在香港股市,大家都非常熟知的一个现象是“丁蟹效应”:

 

丁蟹效应又称“秋官效应”,是股票市场的一个奇特现象,指的是从郑少秋于1992年在《大时代》中饰演丁蟹开始,凡是播出由郑少秋主演的电视剧、电影等,恒生指数或A股均有不同程度下跌,股民损失惨重的现象。

 

“丁蟹效应”和德国的“仙鹤送子”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相同的是,都是把两个恰好吻合的现象,强行解释为因果关系。不同的是,“丁蟹效应”属于“自我应验预言”。一开始,大家将信将疑。到后来,随着验证的次数越来越多,一旦郑少秋主演的电视剧上演,股民就会主动抛售股票,从而带动股票进一步的下跌。

 

“只见树叶不见森林”的现象在股市非常常见。比如所谓的“两会行情”、“五穷六绝七翻身”之类的说法。以“两会行情”为例,媒体的分析逻辑往往是这样的:

 

先统计最近10年“两会”期间的股票行情,结果发现有7年上涨,3年下跌,于是得出结论——“两会”期间,指数大概率上涨,这就是所谓的“两会行情”。

 

要知道,股票无非就是两种结果,要么上涨,要么下跌。在任何一个不长的时间段,7次上涨3次下跌都不能说明任何问题。跟开不开“两会”更没有半毛钱关系。事情发生的先后,不一定是强逻辑关系,更不一定是因果关系。

2

18.行动悖论

 

以色列研究人员巴尔·艾利曾经分析了100例点球的情形,他在研究中发现:

 

足球运动员罚点球,守门员会怎么办?他们往往有两种选择,要么是扑向左边,要么是扑向右边。几乎从来没有守门员待在球门中间。

 

我们知道,点球的射向是均等的——有1/3的概率会射向球门左侧,有1/3的概率会射向球门右侧,还有1/3的概率会射向球门中央。

 

那为什么守门员只会扑向左右,却从不守在中央呢?原因在于,呆立在原地看起来就像是个傻瓜。而做一个向左或者向右扑出的动作,显得守门员很用心。这就是“行动悖论”的要义——即使毫无用处,也要采取行动。

 

股市最常见的“行动悖论”就是频繁交易。高频交易者的逻辑是:

 

股票价格分分秒秒都在发生变化,如果能把握其中的涨跌机会,回报将十分可观。频繁交易人士也信奉复利,但其复利计算时间单位不是年,而是月、周,甚至天,既,如果每周都能实现回报,即便回报率不高,但若能保持下去,根据复利公式,一年下来有可能会创造惊人回报。

 

可惜的是,越想抓住机会,就越无法辨别真正的机会,反而踩中了许多地雷和陷阱。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就是:做的决策越多,出现错误的可能性就越高。所以,巴菲特这样说道:

 

“在投资时,行动与成绩没有相互关系。如果无事可做,那就什么也不做。”

 

在一级市场,有一种投资热潮是不断预测风口、抢风口,进行广撒网式投资。在急功近利、极为浮躁的创投环境下,大家都在和时间赛跑,快速“换马”。

 

而3.0机构高瓴资本是怎么做的呢?据张磊介绍:

 

“我们认为投公司就是投人,真正的好公司是有限的,真正有格局观、有胸怀又有执行力的创业者也是有限的,不如找最好的公司长期持有,帮助企业家把最好的能力发挥出来。

 

所以我们希望所投公司从早期、中期、晚期、上市乃至上市后一直持有。而非投一个IPO,上市卖掉,再不停地找。长青基金的特点是投PE项目不用担心退出压力,公司上市后,只要业务发展前景可期,基金会继续持有。”

 

在投资这一行,慢就是快,少就是多。

 

19.涨水的鸭子

 

在2001-2007年的美国房地产牛市,牙医、律师、教师、出租车司机等各行各业的人,纷纷加入了“炒房大军”。他们拼命地买房,然后寄希望于以更高的价格出售。一开始,大家都赚了不少钱。许多人举债来“炒”更大的房子。

 

结果到了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数以百万计的人口失业,债台高筑,最终爆仓。那么问题来了,最开始赚钱的那拨人,是因为有很强的专业知识么?答案是否定的。他们只不过是刚好赶上了牛市的泡沫期,误以为自己具有很高的投资水平。

 

股市和楼市发生的情形几乎一样。对于靠天吃饭的投资者,巴菲特称之为“池塘里的鸭子”:

 

“当池塘里的水(市场)上升时,鸭子也随之上升;当池塘里的水下降时,鸭子也就回到原处。我认为鸭子只应因自己的行为得到赞誉或指责,而河水的上升或下降是鸭子无法控制的。

 

河水的高度对巴菲特合伙基金的业绩也非常重要。然而,我们这些鸭子有时自己也会拍打拍打翅膀的。”

 

只有当潮水退去时,才知道谁在裸泳。投资最大的不幸就在于,一入市就刚好遇到了大牛市。在沾沾自喜和洋洋得意中迷失自我,大胆冒进,在牛市的高位不断加仓,最终随着泡沫的破灭而灰飞烟灭。

3

20.自我安慰

 

在心理学上有两种非常著名的心理倾向,第一种是“酸葡萄心理”:

 

狐狸想吃葡萄,但够不着,狐狸为减轻自己达不到目的而产生的焦虑感,自我安慰说“葡萄是酸的”。既然是酸的,那没有什么好吃的,狐狸平静地走了。

 

当个体所追求的目标受到阻碍而无法实现时,以贬低原有目标来冲淡内心欲望,减轻焦虑情绪。

 

第二种是“甜柠檬心理”:

 

狐狸找不到可口的食物,却找到一只酸柠檬,于是自我安慰道:“这柠檬正合我的口味,我就喜欢吃酸的”。

 

当个体所追求的目标受到阻碍而无法实现时,为了保护自己的价值不受外界威胁,维护心理的平衡,当事人会强调自己既得的利益,淡化原来目标的结果,以减轻失望和痛苦。

 

反映在投资心态上,我们也往往会呈现出“酸葡萄”或者“甜柠檬”式的自我安慰。比如有两只备选股票,买了A股票,最终A股票大跌,没买的B股票反而上涨。我们可能很难正视自己当初做的错误决策,而是会这样自我安慰:

 

B股票没什么好的,以后肯定还是要跌下来的;

 

A股票只是暂时下跌,现在正好处在低位,以后肯定会涨上去的。

 

第一种即是“酸葡萄心理”,第二种即是“甜柠檬心理”,两种心态都是无谓的自我麻醉。当遇到这种情况时,我们第一时间要出来反思,总结误判的经验教训,以防再犯类似的错误。

 

21.即时满足。

 

斯坦福大学教授沃尔特·米舍尔做过一个著名的“棉花糖实验”:


在实验中,小孩子可以选择一样奖励(有时是棉花糖,也可以是曲奇饼、巧克力等等),或者选择等待一段时间直到实验者返回房间(通常为15分钟),得到相同的两个奖励。

 

在后来的研究中,研究者发现能为偏爱的奖励坚持忍耐更长时间的小孩通常具有更好的人生表现,如更好的SAT成绩、教育成就、身体质量指数等等。

 

及时行乐是人类的天性。因而拥有“延迟满足”能力的人,往往具有更高的克制力,也更容易取得事业上的成功。

 

我们在生活中往往会面临四类事情:重要且紧急的事情;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紧急但不重要的事情;不重要也不紧急的事情。

 

对于第一类和第四类,大多数人都能正确地处理。但是,却有很多人忽略了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却倾向于先处理紧急但不重要的事情。举个例子:

 

今天晚上,同学请你吃饭,而你原本计划在家看书。你会怎么决策?

 

晚上的应酬就是紧急但不重要的事情,而看书则是重要而不紧急的事情。我们更倾向于去优先处理紧急而不重要的事情,实际上也是一种“即时满足”的心态在影响。

 

为什么市场上做波段的人远远比长期结构性投资者要多?因为更多人在追求短期的、眼前的利益。借用高瓴资本张磊先生的一句话,与大家共勉:在多数人都醉心于“即时满足”(instant gratification) 的世界里,懂得用“滞后满足”( delayed gratification) 去作交易的人,已先胜一筹了。

 

全文完。





近日更新:

1.投资应避免的21种负面清单思维(4)

2.投资应避免的21种负面清单思维(3)

3.投资应避免的21种负面清单思维(2)

4.投资应避免的21种负面清单思维(1)

5.罗马人、蒙古人和快消品B2B的中场战事




如果你对罗马大道青训营有兴趣

不妨看一看最新的招生简章

罗马大道青训营第三期预报名招生简章

欢迎投递报名表至我们的邮箱

罗马大道长期接受预报名

行动越早!收获越大!

4月21日在北京

第三期罗马大道青训营

就要和学员们见面了


如果你对罗马大道的老师感兴趣

不妨看一看南添老师的演讲视频

里面讲述了他20年投资的心得

主题演讲:长期普适重复的三段论



 

关注罗马大道青训营,做时间的朋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